《千页书》是作家千夫长的厚重之作,收录了千夫长30多年来创作的近600篇散文与杂文,篇幅达千页之厚,在国内出版界比较罕见。全书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文化篇、世道篇、序评稿、忧食录、博客选、旧习作、微文体。
如今,数字阅读正方兴未艾,传统的纸质书阅读确实遭遇了新型阅读方式的强大挑战。而短视频平台等新技术、新媒体的兴起,也在相当程度上分走了人们的业余时间,以致人们发问:“读屏时代”我们还会经常翻翻纸质书吗?
但在这位作家看来,纸质书必须存在,“三十多年的纸质写作,给我带来了无尽的荣誉和快乐”“因为写文章被一些读者尊重或认可,觉得人生足矣。如果你近期焦虑、抑郁,或更严重,那就把手机放另一个房间,让肉体躺在舒服的沙发或者床上看一整天书”,对于内心不安的人,看纸质书让心灵变得安逸,可能比看医生吃药更管用。
对于纸质书,这是感受到了它对生命、对于心灵,具有“疗救”“治愈”的作用。作者认为,如果甚至患有焦虑、抑郁这些现代人的心理情绪的疾病,阅读纸质书会带来积极的作用和效果,甚至“比看医生吃药更管用”。
这位作家是中国最早使用电子载体的作家之一,他的一部小说《城外》是第一部严格以手机作为载体的小说,连字数都与当时的短信设限字数同步。但如今他出版这部《千页书》,是宣示与传统印刷重新修好,是要找回翻阅书籍的物理记忆,并抚慰自己内心深处的印刷乡愁。因为“印刷作品的一大特征是有更多地使用情境——只要有光,就能阅读;当出现水灾、地震等造成断电的特殊情境时,印刷阅读就会体现它的优越性。印刷作品的另一特征是有编辑守护文字的纯洁。”
作者为什么说写作纸质书、阅读纸质书,是“抚慰自己内心深处的印刷乡愁”?笔者以为,这个“印刷乡愁”,是作者把对纸质书的怀想,看作是一种精神的家园和灵魂的皈依,没有了这种纸质书的阅读,让人感到的会是精神和心灵的无所归依,纸质书的阅读成了治疗心灵和灵魂观照的一种方式。
其实,如今在纸质书与电子书的选择上,许多人还是更喜欢纸质书的触感,这是电子书无法比拟的,对纸媒和传统图书的喜爱、热情,并没有因电子书、数字化阅读而变得淡漠。闲暇时,手捧一册厚重书卷,静静地阅读,在书海里荡起片片思绪的涟漪,是他们无法舍弃的心灵生活……
对笔者来说,更喜欢可以放在书架上的“真正的图书”这种纸质书,喜欢那种踏实、厚重、持久的文化味儿和精神愉悦。在“读屏时代”,纸质书、传统阅读、书卷情怀,仍然被许多人所珍爱,那些深植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阅读观念并未因技术时代的到来而消失。
放眼当代社会,商业利益操控的文化潮流将我们变成了一种附庸,迷失、空虚占据了很多人的心灵,灵魂原野已变成了一片荒芜,现代人自我分裂自我对抗生命冲突的心理和精神的问题——现代病,这就需要重新关注我们的生命和心灵,重新确定一个方向,即用阅读的力量来“救赎”精神生命,发挥阅读的“疗救”“治愈”的功能。
无论通过何种机制,阅读往往能将一个人的生命传送到另一个生命,从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当我们全心投入一本书,读得欲罢不能时,我们就能看见书中人所见的世界,触摸书中人触摸的事物,体会书中人体会的一切;我们也许以为自己坐在自家客厅沙发上,但其实我们的精髓——包括思绪、感官和心灵,早已翩然飞进另一个世界。
这就是纸质书的阅读的“疗救”“治愈”的作用。阅读具有温暖的力量、向善的力量,给人以穿越了沉沦以后上升的力量、提升的力量,给懦弱者以更大的勇气,给绝望者以希望和信念。这就是纸质书的精神“治愈”作用,这样的“治愈”阅读有积极意义。(杜浩)